ai时代,生产关系是怎么不适应生产力的-j9九游会真人
原创 尘盐的评论 2024年07月21日 21:37 北京
赚钱的行业没就业,有就业的不赚钱,最近议论热烈的无人网约车“萝卜快跑”就是这方面最生动的例子。
翻了一下几个小时前刚发布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里关于就业这块,发现讲得还是比较笼统,只提到“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这么讲没错,确实是结构性矛盾,但这个结构太大,层次太高。
这个问题往大了说,就是工业时代的生产关系不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生产力的问题。
一
辜朝明《被追赶的经济体》里讲的“黄金时代”,制造业就业量大,生产率和工资都持续提升;制造业既赚钱、又解决就业和收入,劳资双方皆大欢喜。这是工业时代的典型。
我们国家以往坚持高的投资强度、投资增长率,很大部分原因就是为了解决就业,投资跟就业有比较线性的关系。当然过量投资造成产能过剩把国外挤得嗷嗷叫是另一件事了。
但到了人工智能时代,要想提高生产率、要想赚钱,就要用人工智能替代人工:投资不能产生就业,反而挤出就业。没了就业就没了收入,没了消费。这时候咋办呢?
有一种思路就是直接给老百姓发钱,让他们去消费。这样确实能改善内需,但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培养懒汉了不是?违反按劳分配(当然原来这个原则遵循得也不好,但直接发钱就是赤裸裸地违反了)。二是发钱就创造了赤字、形成了国家债务,当然现代货币理论认为只要不引发通胀,印钱没关系,但终究是形成了国家债务,不能无限发钱。
还一种思路就是发展服务业,服务业能创造大量就业,能够把少量人从事的制造业生产出的大量物质产品,有效地分配给全体人口,这也是我近期以来反复鼓吹的。但问题是服务业生产率很难提升(所谓的鲍莫尔病),投资服务业很难正当地赚钱(跟黑恶势力联手搞垄断的洗浴中心之类的另说)。
所以就出现一个两难,赚钱的没就业,有就业的不赚钱。不赚钱的就没人投资啊。这就是升级版的“被追赶的经济体”的困境。
二
咋办?要么国家自己来做一些服务业,像教育、医疗、养老之类的;要么把一些服务业做成社会非营利的事业,发展一些社会组织来做。就是不赚钱,老板们不愿做,有那种雷锋式人格的人愿意做。
还有一些,可能在体量上还占大头的,还得资本来做,没钱赚,国家可以补贴(上面国家自己做和让社会组织做也需要补贴的)。那补贴的钱从哪儿来呢?印钱也可以,但不是长久健康的做法。
可以收税,从被人工智能改造得比较深、就业贡献很低的行业收取“就业税”,用来补贴国家要优先发展的服务业和带来大量就业的服务业。反正前者的产品因为劳动生产率极高而成本极低,加点税也不至于不好卖,只不过是瓜分了资本原先独享的利润份额。
这就跟工业社会中对农业的补贴一样:农业绝对必要,但不赚钱,所以就用工业收益来补贴农业。现在是服务业绝对必要,但不赚钱,就用工业收益来补贴服务业。
三
工业时代,生产关系是怎么样的呢?
在一个层面上,资本和劳动在工厂中结合,获得的收益直接以工厂(企业)为单位在劳资之间分配,这就是所谓一次分配;另一个层面,由于工业是整个社会中生产率最高的部门,工人的社会保障也是由国家从工厂中提取(所谓的社会保险税/费),在工人退休或失业时再支付给工人,这就是所谓二次分配。与之形成对照的是,在所谓的“非正规经济”中,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就很难建立起来,因为生产率不够,国家找不到可以提取社保税费的工厂。
在ai时代,情况就从根本上变了。
在生产率最高的部门也就是制造业部门,没几个工人(所谓“黑灯工厂”),如果国家不干预,获利将尽皆归资本,从社会整体的角度看,一次分配基本失效,二次分配也聊胜于无(没工人也就不怎么需要交社保);而另一边的服务业,解决了社会的绝大部分就业,却因为生产率有限也很难全面提取足额的社保税费。
所以,在ai时代,分配最主要的不是像在工业时代那样,在同企业的资本和劳动者之间,而是在宏观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在这种情况下,主导分配的自然是国家,而这种分配所取代的,是工业社会中的一次分配加二次分配。
这才是现在的生产关系不适应今后的生产力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