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9九游会真人-j9九游会官网登录

姜萍事件与天才的标准问题-j9九游会真人

截至北京时间6月22日晚上24点,2024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决赛已经结束。据一些媒体报道姜萍参加了决赛的第五赛道。我在6月22号当天10:05的文章“还是让数学天才来谈一下如何看待姜萍吧”发表后,有一些著名高校数学专业的学者朋友与我进行了交流。本文是在与这些数学家朋友们的微信交流基础上整理而成的。

一、世俗的头衔标准与科学标准

这是一个性质非常不同的案例,因为质疑者中相当大的数量是以严肃数学界的学者和数学专业本硕博等学生为主,他们进行质疑当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人们也不是不能质疑,关键是质疑的方式是否专业和科学。问题就在于:这次事件中绝大多数持质疑态度的严肃学者群体表现出严重民科的态度和方法。例如:

有人提出要澄清这个事情非常容易,只要姜萍公开接受一下数学专家的考核就可以了。但问题是,从法律上说,谁主张,谁举证。你要质疑,你得给出确切的、可以成为铁证的证据,而不是要求被质疑者来自证清白。也有很多人开始批评中国的大学不积极破格招收姜萍。这个批评坦率地说也是不稳妥的。此时在事情还没有水落石出之前,如果有某个高校匆忙地作出表态,万一最后证明姜萍的实际数学能力与预选赛分数表现的相差太远怎么办?

相对来说,我很认可浙江大学的做法。因为姜萍表示出希望能上浙江大学,如果浙江大学不作出回应,的确有失人心。但匆忙表态,又可能不妥。所以,现在浙江大学的苏德矿教授正式表态,通过浙江大学数高院院长励建书院士确认已经发出邀请,请姜萍参加他们的暑期班。这个暑期班可以是给姜萍学习的机会,也可以算是面试和进一步考核确认。如果真有那么高的数学天赋,破格录取可以水到渠成;如果实际考核发现远远不是那么回事,也可以只算是给姜萍一个学习机会,事情到此为止。

500

达摩院这个赛事的积极意义,也就在于尽可能“广开才路”,即使有错,也可以通过后续面试和进一步的其他方式考核来验证。也就是“宁可错奖作弊者,也绝不遗漏一个天才”的策略。如果这个赛事真的能够实现打破常规,发现一个在其他情况下无法发现的真正天才的作用,即使错奖3千我认为也是值得的,而不是采取“宁可错埋3千天才,也绝不允许一个作弊者混入”的策略。

相当多的人只是以相应的事实难以理解,不可接受为理由进行质疑。如果有某个事情违反基本的物理学原理(如永动机),你可以用基本理论原理为理由去质疑。但如果只是个人的直觉不能理解,这个不能构成任何证据。

500

我可以说一下我当年的经历。中国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少年班的大量故事轰动全国,很多少年班学生通过自学提前学完初中、高中甚至大学课程,提前参加高考的故事传遍全国。最典型的是宁铂和谢彦波。

500

谢彦波,1978年第一期少年班神童,11岁小学毕业跳过整个初中和高中阶段直接进大学。他当时进大学前就已经把大学的高等数学以及之前的数学课程全自学完了。

我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受影响开始自学后续初中和高中的课程。1978年时我是在上初二。到1979年6月参加中考时,仅1年左右时间就自学完了后续初中、高中和大学一年级高等数学等全部课程。在这个过程中我还要兼顾很多中考时必须要考的课程以及其他要学习的课程,如语文、物理、化学、英语、历史、政治等。

姜萍同学是2022年入学涟水中等专业学校,一入学就遇到她的老师王闰秋,并开始自学数学。到今年4月参加本次比赛的预选赛,相当于经历了1年半的自学时间。并且,因为不再有升学压力,其所上中专服装设计专业的其他课程相对来说压力要小很多。所以,理论上说可以集中更多比例的时间用于自学数学。在这个时间长度内,作为一个数学上如果确实有天分的人,自学完全部高中、大学直到数学硕士毕业甚至更高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也是正常的。仅凭这个当然并不足以证明姜萍真能做到,但至少人们不应当仅以对“中专生”头衔的直觉来进行质疑。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科学的质疑标准和依据?它应当是科学的标准和方法,而不应当是世俗的头衔或标签(学校、学历等)。很多人质疑的起因和出发点是什么?不是因为发现了什么真正可靠的铁的证据,而主要是因为姜萍“中专生”的身份和头衔。

在这次事件中,大量质疑者是头顶名校、数学博士、数学教授头衔的群体。有位学者对我说,网上某些文章对涉嫌造假者的动机有很好的解释,问我有没有看过这些文章。我回复说当然看过,但很遗憾,这些文章作者没学过心理学、也不懂营销。例如,他们质疑主办方的动机是为了获得流量和宣传。问题是,从宣传和营销的角度说,为了提升流量的动机本身就是营销的职业行为,很正常,本身并没有什么错啊?所有在网上发文章和视频的自媒体,不都是希望提升流量吗?我自己在网上发文章也是为宣传科学和提升流量啊。问题只是提升流量的方式和方法是否存在违规的问题。我说,x教授,您是数学家,而我过去长期的职业就是在企业做营销的,我当然理解提升流量和宣传是什么含义。但问题是如果不能提出对方具体做法违规的铁证,这种对动机的描述就纯粹只能算是在“说是非”了,“说是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中专学历、初中学历的人说是非,我们不好去评价太多,但名校、博士头衔、教授头衔的群体,是我们全社会的精英和希望所在,不应当仅仅靠说是非去讨论问题。

还有人提供了姜萍某次数学考试成绩很不好,甚至只有51分的证据。这个是否为真先不去评价,就算它是真的,能否说明问题呢?这种证据的确会有“引人生疑”的价值,但仅凭这个是不能形成铁证的。原因在于:

其一是她在预选赛中是否有作弊,只有这次比赛存在作弊的直接证据才是铁证。

其二,要想获得上述证据,现在客观上的确存在很大技术困难。但既然提供上述证据的人获得了姜萍过去数学考试中的成绩,那么其应当尽可能获得比较全的、她所有数学考试中的成绩。你不能只选择性地拿一个最差的某次成绩来说事。如果她从小到大所有数学成绩都很差,这的确可以形成一个相对较强的证据。但这也只能算是一个“旁证”,而不能算直接的证据。

例如,钱伟长从小到大在数理类别课程上的成绩一直都是一塌糊涂,高考时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他只是以作文、历史满分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的历史专业。但他入学后爆发的“九一八”事变使其深受刺痛,立志科技救国,转学物理,后来成为物理学天才和中国力学之父。我们能仅仅以钱伟长高考之前数理类课程成绩一直都很差,物理成绩只有5分为依据,就去质疑他成为中国力学之父是靠作弊获得的吗?当然不能。所以,即使人们拿出姜萍过去数学成绩一直都不好的证据,也无法成为铁证。

500

那么科学的、可以获得铁证的质疑方法是什么呢?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密码学中的方法。

一个加密方法是否可靠,是通过把加密算法公开,让全球密码学专家想办法攻破。如果没人能攻破,那就算这个加密方法是可靠的。如果被攻破了,那它就是不可靠的。

很多读者单纯地以为我上篇文章“还是让数学天才来谈一下如何看待姜萍吧”是认可姜萍的,我不否认自己确实认为如果姜萍同学真的属于有数学天分,看她的经历完全凭实力实现这个预选赛的成绩并没有任何不可理解的地方。但我这篇文章关键要指出的是:所有质疑者的质疑方法都存在严重的问题。另外,如果会看文章的话,就会明白我在该文中提到的关键点是全部证明过程最后的讨论2 对作弊的监督机制和技术手段是什么?

主办方在j9九游会官网登录官网上公开的参赛规则和要求,是可以成为铁证的东西。规则中要求不能与他人协作等作弊行为,但问题是主办方以什么样的监督手段来保证“如果有作弊的话,其监督的技术手段一定能发现并查实”。人们对主办方防作弊的技术手段是可以直接进行质疑的,其方法是:

组建一个或多个团队,根据主办方监督规则进行攻击、制订相应的作弊方案,而后以此作弊方案参赛并获得高名次和奖金。期间严格记录作弊备案和作弊过程,在成功地攻破主办方监督机制后,公开整个作弊过程和方法,也可以将成功的攻击方法作为严肃的论文发表出来。如果质疑者制定的作弊手段不能攻破主办方的监督机制,作弊过程都被有效发现,那质疑者就什么也不用说了。如果质疑者没有提出有效的、科学的攻击手段和方法,那也什么都别说了。这才是科学的质疑态度和方法。

我们鼓励以上述科学的、对主办方监督机制进行攻击的质疑行为,因为这个赛事采用的网上比赛的方法,客观上有利于打破常规,最为方便社会各界潜在的数学天才被发现。但这同时也的确会带来防作弊监督技术上的困难。如果不断有人对其防作弊技术手段进行攻击,有利于不断提升这种比赛的防作弊能力和技术水平,从而在保持其有利方面的同时,不断减少其潜在的不利方面。如果主办方不允许别人对其防作弊机制进行攻击测试,这就把球有效地踢给主办方了。

我们也建议主办方,如果有人一开始就以攻击其防作弊手段为目的参赛,并且获得奖金的话,不仅奖金不用退,而且应提供额外的奖励给攻击者。如果主办方不接受这个建议,我们也鼓励有其他企业或个人提供悬赏,如果有人攻破这个赛事的防作弊手段并获得名次,在公开自己作弊方法后成绩和奖励被主办方取消,该企业可以提供更高额的奖励给攻击的一方。

所有质疑者中,是否有人想到过上述真正科学的质疑方法?很遗憾一个也没有。所有质疑者基本上只是凭单纯的世俗的头衔标准进行质疑,并且只是要求主办方和被质疑者做出回应。无论从法律还是情理上说,对于这样的质疑,主办方和被质疑者都是可以完全不予理睬的。即便最终证明姜萍同学真的纯粹只是靠利用参赛规则的漏洞作弊获得的名次,质疑者们的质疑方式也是不可接受的。因为这对相应的事业毫无意义,并没有去推动最重要的防作弊技术手段的进步。尤其在越来越极端地强化和僵化头衔的社会意义,对中国科技创新已经造成严重阻碍的今天,我们特别需要以此为契机去破除单纯地头衔标准。

我们当然不是说世俗的头衔一点意义也没有,相反,它们意义很大。但它只是一个阶段性的验证。因此,头衔是永远需要以科学的标准去不断保鲜的。任何时候,当科学的标准不再成为最高的、终极的标准和原则的时候,头衔就会成为科学和社会进步的障碍。头衔之所以被僵化,就是因为总有人希望通过一定阶段的努力获得头衔以后,就不用再努力,就可以永远躺在头衔上吃老本了。

二、天才的标准

有人在我的上述文章留言中问到,对天才的标准是如何定义的。可以这么说:99%以上的专业人士,甚至包含权威人士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但有些人却做到了,这类人就属于天才。所以,天才天然地就是反头衔标准的。中国要想让更多天才能够在中国获得顺利成长的环境,就需要对头衔标准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将天才的选择率作为全社会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

以我个人为例,我算是有一定头衔的,我也的确偶而提及我数学天才的资历。当然也有网友善意地在留言中说,汪老师,是否少提一些自己天才的身份更好。因为中国头衔标准有些过头、太僵化了,在现在这个社会条件下,唯一有效的平衡过度头衔标准的方法只有天才的标签,实在是被逼无奈,没办法。

任何头衔在真正的天才面前都是没有意义的

我所创立的第三代科学可以做到通晓当代人类所有学科领域。我撰写了专著《实验、测量与科学》,系统地阐述了实现通晓能力的科学方法。这本书就是研究和通晓了当代人类3千多门学科之后写成的。我也在很多文章中反复讨论了这些方法。我自己也利用这些方法研究了在我自己职业生涯的通信、生态人口、经济学、军事理论、新能源、印度问题、粮食问题等众多专业领域,并且得到相应领域专家的认可。

当然也总有人在网上质疑这一点,认为这种通晓能力不可能做到。我说这样吧,抽象地争论没有意义,无论您是想来“打脸”“挑战”还是“沟通交流”都可以,我可以提供一个科学的方法,让您来评估或检验我是不是能做到这一点:您告诉我您的专业是什么,我在您的专业领域与您交流,您可以对我提问题,我也可以向您提问题。我可以告诉您我对您所在专业领域的理解,其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如果您不足以作出判断,您可以将我的看法与您所在专业最顶尖的权威专家、甚至院士、诺奖获得者级别的学者去咨询,看他们如何看待。我提出这个检验方法后,对方会马上明白我是认真的。一般情况下,带着“挑战”或“打脸”态度的人往往再也不敢回应了,而的确是想来沟通交流的人会真的提问题与我交流。

例如,我刚出版《科学经济学原理》一书后,在网上交流我的观点时,我的话还没说完,一位经济学的博士后就很愤怒地对我说:“你这样的人我见多了,最基本的经济学专业训练都没有,就想来推翻这个推翻那个”。

我很平静地回复说,您有这种看法我也能理解,的确社会上有很多您所说的这样的人,但一看您这样说话我就知道,我这样的人您过去肯定没见过。要么这样吧,抽象地争论没有意义,我给您提供一份超过一百本的经济学经典书籍和经典教科书的书单。您可以任选一本书与我交流,您也可以超出这个书单任意找一个学术观点向我提问。坦率地说,我肯定在大量细节的知识点上不如像您这样的专业学者了解那么深、那么细,但我可以提供我对整个经济学各个问题的系统理解和看法,您来评估。我并不是要简单粗暴地推翻这个推翻那个,我也不是建立自成一套的、自说自话的理论体系,而是全都在总结人类已有科学文明成就的基础上,全是采用现在科学界最普遍认可的专业术语和语言来建立理论。

当我把这个书单发给对方后,这位经济学博士后再也不作任何回应了 —— 我相信我提供的这个书单,这位经济学博士后也未必看全了。

为什么现在讨论头衔标准的危害性问题很重要,它最大的危害性还不是学历等头衔对人才造成的阻碍,而是对当前跨学科时代造成的困扰。因为现在科技的进展和突破越来越依赖于跨学科研究,但头衔标准会造成专业间沟通的巨大鸿沟。简单地打破这种鸿沟当然是会带来很大负作用的。我所建立的第三代科学方法最大的价值之一,就是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统一方法和工具。但传统的头衔标准已经完全不适应跨学科时代的需要了。

正好在写这篇文章时,我的朋友、安徽科协的任声权老师和安徽医科大学袁斌教授合写的《人体的长城:免疫》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陈薇院士和我为这本书写了序。后续会陆续发表陈薇院士和我为本书所写的序,以及书中的一些内容。借此机会也向大家汇报一下我在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学习体会和理解。因为人类免疫系统可以说是人体自带的医生,人们生病往往就是这个自带的医生出现问题导致的,那就只能依靠人类专业培养的医生来帮忙。而专业的医生能有效治病,往往也是需要自带的免疫医生配合才会起效的。很多对中西医问题的争论,事实上也需要对免疫系统的深刻理解来统一认知。因此,借此机会推荐人们阅读一下这本非常系统和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

500500500500

500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