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9九游会真人-j9九游会官网登录

经过本土网红化的怪核梦核,终于因为太过火被出警了-j9九游会真人

怪物马戏团 | 文

注:小心吓着。

万万没想到,怪核在中国火了。

怪核本是一种小众的怪诞艺术,正式诞生差不多三年左右。一年前,去看怪核吧,或微博上的怪核超话,还门可罗雀。但今天,不论b站、小红书或贴吧,都出现了很多怪核相关的内容,先前冷门的视频,关注度也变高。

怪核不止在中国变得知名,还本土化和主流化了。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中式怪核”作品,它们有浓郁的中国风,元素常和我们熟悉的场景重叠。

同时它还变得更主流,在小红书、tiktok和ins上,有许多以怪核为主题的自拍照,怪核成了一种怪诞的社交媒体滤镜。在直行的大道上,是多巴胺搭配和ins风,往一旁的小道稍稍走去,你看到的就是怪核风。

不难预料,怪核的出圈过程争议满满。一些人认为它的普及是个笑话,许多人做的作品压根不是怪核,更不该把它当成自拍滤镜,比如就在几个月前,怪核吧的置顶帖还是《你们随手拍东西像垃圾!是谁给你们勇气发出来的?》。

现已撤下

我们今天,就试着把这些怪图层层剖开,看看它们背后藏了什么,我们到底该用什么态度去对待它们——顺便让你把怪图看个够。

首先是基础问题,怪核是什么?我觉得它有更深的定义,但首先,我们还是得先把表层理清。

这篇文章里说的怪核,其实还包含梦核和旧核,它们是最出名的三种,分别为weird core、dream core和nostalgia core。因为分开来说太麻烦,而且三种风格关系紧密,这里就用最出名的怪核作统称了。

三种风格的例子如下所示,可以看出,它们分别和怪诞、梦境、怀旧有关。

怪核

梦核

旧核

“核(core)”这个词,其实是个现代音乐术语,最初是一种更躁动原始版本的朋克音乐“硬核”,后来这种音乐向重金属发展,成了传统金属党不太瞧得上的金属核,并演变出无数衍生:死核、技术核、情绪核……

所以你可以把“核”看作是,偏主流的亚文化中,指代“风格”的同义词。在《极乐迪斯科》里,主角的思维还会提醒你,它在小电影里代表比较刺激的口味。

用大白话说,怪核就是“怪诞图片”。但这种怪诞很独特,首先它的色调很明亮,底色经常让人舒适,像幼儿园的天空壁纸,或是验光仪里,通过小孔看到的图。

然而在舒缓明亮的基调上,有些东西错位了。在怪核中,这种错位感非常明显,有很浓的超现实主义味道,你可以看到各种诡异元素被拼在一起,经常有眼睛这种让人不安的意象,仿佛痛饮云南菌菇提取液后的宿醉。

梦核的错位,则要隐晦得多。比如结构不合理的建筑、泳池里不是水而是天空、走廊与悬崖衔接、过道里长满花草等。它们在模仿梦中的场景,虽然看似柔和,但处处都在提醒你,这不是现实,有东西不对劲。

不该出现在此地的东西,出现了;不该在这里结束的结构,结束了。人们用“阈限空间”去解释这种异样感,曾经我在一篇写都市传说“后室”的文章里分析过阈限空间的来源,它有点像库布里克拍《闪灵》时的理念:利用空间和色调安排,以及镜头畸变,让人产生温暖却不舒服的感受。

《闪灵》

在这层基调上,梦核还会加入神秘主义的突兀元素。比如一个出现在画面中的黑洞;一个打在风车上的识别框,告诉你这里检测到了人脸;或一句奇怪的话,在空椅子旁,写着“和我同坐”……梦核用细节,激发了人对错位和未知的恐惧。

至于旧核,要容易理解得多。它像是上面两者去掉诡异元素,只留下那层舒缓的背景,但又有种怅然若失的怀旧。它来自你童年的某处,似曾相识,却已空无一人,被尘封在低分辨率的画面中。

@三年一班_江同学

这三种“核”,都有个共通特色,就是它们都有古早互联网的烙印:饱和度有时过高,有时过低,时不时会出现过曝现象,画幅比例也是模拟电视和老式pc的方形,分辨率很低,时不时还有点底噪效果。

因为怪核,其实算是蒸汽波和网络怪谈的杂交产物。

蒸汽波是一种源自音乐的网络艺术,虽然2010年后才正式被定义,但2000年左右就已经出现了;怪核也类似,它虽然这几年才被定义,但其实在2000年代就已经出现。

蒸汽波最初有明显的反消费主义倾向,后来这倾向被弱化,变成对现代互联网特色的温和反叛,也就是低分辨率、失真的饱和度与怀旧感,还充满早期个人网站素材拼贴的风格——这些特色,统统可以在怪核身上找到。

网络怪谈(creepy pasta),则是被互联网怪诞图片启发的都市传说,人们通过一张图联想出诡谲的故事,不走传统恐怖故事洒番茄酱或怪物追猎的路线,而是营造神秘诡异的氛围。

在豆瓣,还有转发翻译这类作品的分区

早期的网络怪谈,有明显的怪核风格。比如很出名的《森林里的阶梯》,说的是一个守林人发现森林里总是出现奇怪的阶梯,且同事们都知道,却不愿深谈;这个故事就源自一张有梦核神韵的照片。

这张照片,实际上是1988年的一个艺术品,现已被拆除。

这些只是怪核的表层概括,你可以停在这里,就把它们当成网上冲浪的消遣;也可以继续深入思考:怪核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如今国内怪核圈,对这事的研究,已经不是单纯图一乐了。有种理论是:所有怪核类作品的精髓,就是把让人安宁的东西,和让人不安的元素放在一起。

乍看之下,这句话的重点是不安与安宁的“矛盾”,但实际上,它在“不安”上。

一个容易被忽视的事:诡异/不安/怪诞这个概念,实际上非常新。恐惧的概念非常原始,然而诡异,却是这两个世纪才成型的概念,它的影子能在部分15世纪的画作里找到,但只有模糊的雏形。

creepy这词,是19世纪被狄更斯创造的,之前同词根只有“爬行”的意思。上图是17世纪神秘画家“蛋肥沃大师”的作品,我视其为博斯外的早期怪核er。

更出名的博斯,15世纪,aka怪核鼻祖

这两个世纪发生了什么,“诡异”到底是什么?发生的事是:人类开始探索精神世界和梦境了;而诡异,就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发现、甚至创造的东西。

怪核的创作根基,是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诞生的原因很复杂,可以大致理解成:摄影技术的诞生,把艺术表达从写实的道路上逼走;同时,弗洛伊德基于梦境的心理学分析大行其道,让人们开始关注梦的内容。

《理智入梦,唤醒怪物》

弗洛伊德之后,西方流行起了对“清醒梦(lucid dreaming)”的追求,这是一种在梦境里维持意识的状态,它让人们关注到了梦的怪诞。许多艺术家开始关注这种怪诞的景象,其中就包括超现实主义的代表达利。

达利曾和希区柯克在《爱德华大夫》中合作,设计了一个完全符合弗洛伊德理论的梦境场景,他还自己拍过《一条安达鲁狗》。在这些场景和画作中,能找到大部分怪核作品的元素。

《爱德华大夫》

达利《维纳斯之梦》

超现实主义和弗洛伊德,让梦从带有宗教气息的神秘之物,变成了一种怪诞的文化。那之后的电影,常用超现实手法去描绘梦境,从佐杜洛夫斯基,到黑泽明的《梦》、寺山修司的《死者田园祭》。

佐杜洛夫斯基《圣山》

《梦》

《死者田园祭》

《石榴的颜色》(苏联;谢尔盖·帕拉杰诺夫)

如今弗洛伊德的许多理论,在学术界已经过时,但他对流行文化的影响不可磨灭。精神医师为了治病,发明了致幻剂,它不幸成了嬉皮士们用来自嗨的玩意儿,这种自嗨彻底改变了流行文化,迷幻元素涌入艺术创作。

被怪核创作者们奉为圣经的,是1998年的游戏《lsd dream emulator(致幻剂之梦模拟器)》,这游戏就是对梦境的模仿。

有了致幻剂的介入,梦变得更加天马行空,而且因为这是一种能对心智和身体造成危害的药物,它引发的视觉效果是不正常的,所以这种梦境创作的色彩变得让人不安起来。也就是从这时起,梦境艺术开始不对劲了,人们不再只害怕噩梦。

在学术上,人们开始研究“恐梦症(oneirophobia)”。在游戏上,它催生了更多诡异作品,比如cult名作《梦日记》。在电影上,怪诞而荒诞的梦境开始入侵恐怖片,比如日本电影《鬼怪屋》,以及美剧《双峰》中的红房间。

《梦日记》

《双峰》

《命运2》中,梦魇之根的boss战bgm就叫《oneirophobia》

据传《鬼怪屋》剧本是导演的10岁女儿主导写的

前段时间很火的苏联美学游戏《原子之心》,实际上最初的主基调就是怪核,所以它的部分场景看着非常怪核,新dlc也会走这个路线。其实《原子之心》这个项目,在2000年左右就诞生了,和《梦日记》是同时期的。

怪核,就是精神分析、超现实主义和迷幻入侵三种文化,在互联网时代投下的余波。所以它的关键词是诡异,以及梦境,可以说,它是人类对“诡异”这个概念的一次新创作尝试。

如果说“诡异”,是我们在探寻内心和梦境时,找到的东西,那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受?一种理论是:“诡异”是潜意识层面中不安情绪的表现方式,对“动荡”的深层警惕。

刚才我们稍微说了一下超现实艺术的根基,但它还有另一个源头,那就是动荡的世界。超现实主义,源自达达主义这种因战乱而诞生的思潮,常包含对动荡现实的厌倦、逃避和恐惧,所以毕加索(虽然其实是立体主义)和达利最出名的画,都和战争的恐怖有关。

达利《内战的预感》

有两个或许只是巧合的东西:第一,怪核在欧美大规模火起来,是从疫情导致全球隔离开始的;第二,怪核在国内最初本土化时,素材多取自学校和职场、家庭、社会上象征压力大与压抑情绪的场景,一些作品会在贴吧被和谐。

所以如果你愿意接受过度解读,那我们也可以说:怪核深处,是人们对时代和环境的不安,这种不安在潜意识层面,威胁着我们对存在的思考本身。

那为什么这种不安,又一定要和三种核中的怀旧感绑定呢?

很多心理研究都认为,人一生的许多思维方式,都在童年时期就埋下了种子,童年是人格存在的根源。所以许多科幻电影里,当角色对自身存在的真实性产生质疑时,会出现来自童年回忆的画面,看着过于明亮安详,反而不再真实,例如《银翼杀手》里的独角兽、《移魂都市》里的码头。

《移魂都市》

而怪核的诡异感,就是对这种童年回忆的入侵。它在暗示你,你最安全的过去也被侵蚀了,你的存在即将发生动荡。

所以在怪核与梦核作品中,许多背景都来自人们童年时熟悉的场所,许多海外网友剖析怪核作品时都会提到,那些蓝天草坪的背景,来自自己童年居住的小区、熟悉的公路和游乐园。

怪核在中国的大众化,和本土化正是同时进行的,当人们把图中背景换成更熟悉的元素后,它激发的共鸣就变强了。

然而奇妙的是,在怪核与梦核之后,火的却是旧核:一个去掉不安感,只剩下怀旧的风格。

旧核在今年的热度上升尤其明显,你可以在b站上找到很多视频,之前这词却极为小众。在西方,它主要是对互联网与电脑早期风格的回归;在国内,是回忆年少时,与网络时代不相关的童年记忆。

三种核,看似基层都是怀旧,梦核与怪核中的怀旧却是不安的来源,但更新的旧核中,却变成了对过去的缅怀——就仿佛创作者们在刻意保护这层过去。

在动荡和不安中,人们常出现的两大行为,就是逃向幻想(超现实主义),或是逃向回忆。所以西式旧核回到了20年前,那时网络截然不同,没有互相隔离的app,每个人都能创造自己的网站,用素材拼出个性的奇思妙想。

那时的网络是一个个需要被发现的小圈子,你可以自由地在黑暗中寻找,黑暗里有鬼怪也有宝藏,小圈子不会被粗暴打破,有种归宿的魅力。不像如今app间互相隔离,网站风格趋同化,而所有小圈子,最后的结果都是毁在遗忘或粗暴的出圈中。

至于中式旧核,也很类似,它回到了一个更简单纯粹的时代。

@猫咪饭团

这些旧核中的怀旧都是不真实的,只是虚妄的乌托邦。但它们透出的渴望,结合怪核与梦核中透出的不安,却像一个启迪。

每次讨论这种小众爱好,我们总容易走向原教旨主义者的路线,要求所有对它的创作,都遵循某种内核。但在仔细研究怪核的内涵,并反思自己曾经对一些类似文化的看法后,我的结论变了。

如果说,怪核与梦核的内核,真是在体现我们潜意识里,对现状的不安的话,那这不安,部分就源自安全感缺失的环境。

要改善这个环境,应该去建立我们在旧核中,透露给自己的那个幻想:一个更简单包容的过去。

说人话的翻译为:既然怪核与梦核是源自不安的艺术,它就不该被用来制造更多不安。攻击所有试图改变它、以它取乐的人,死守其纯洁,为了分类和字眼出警,不会让这艺术变得更好,只会把一个压抑的环境缓缓刻入其骨髓,让它缓慢死亡——你已经见过许多例子了。

webcore

怪核是一场属于互联网的草根超现实主义运动。互联网之所以免费,是因为其创作者放弃了j9九游会官网登录的版权,并留下一句名言:它属于每个人。如今我们不安,一大原因就是,没有任何东西真正属于每个人,不论是一个角落,或一种风格,世界永远属于争抢和对抗。

但在怪核背后,藏了一个奇妙放肆的幻想,它来自2000年,自由、神秘、怪诞、五彩斑斓,由低分辨率的贴图和素材组成;穿过它们,旧互联网的精神透过理想主义的美化,投下了一个幻象,怪诞神奇,同时令人怀念。

-end-

热点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风闻最热

全部专栏

"));
"));
网站地图